当前位置:主页 > 优文学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精选33篇)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精选3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1

《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只有区区几万字,但却稳稳的抓住了你的心,甚至可以说,它是继《谁动了我的奶酷》之后,又一部激人奋进之力作。

都是激励人心的作品,但两者也有所不同。《谁动了我的奶酷》主要是暗示着要有能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的勇气和恒心,而《细节决定成败》则是以众多案例剖析每一位成功人士运用细节的张力,如:加加林成为太空,感觉高深莫测,之后就一直没有读这本书,她就一直静静的待在家中的书架上面,似乎在等待着哪一天被重新再次翻阅。

从去年开始接触智慧社区,接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到今年接触智慧城市。有一天突然想到了《失控》中的蜂群理论,这不是和智慧城市有一些相似吗?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灵感或者理论依据呢。目光再次落在这本略显壮硕的书本之上,有一次翻开这本奇妙的.书籍。虽然过去了几年,对产品有了一丁点的感悟,翻起这本书来,还是。尽管页面的制约非常宽松,行间距并没有选择很大的行间距,段间距较大、大概是2.5倍的字高,形成了一种舒朗却不给人“注水”感觉的版面。下边的页边距大致比大拇指关节弯曲处更长,恰好够单手持握。这种舒适感在阅读中能够时时感受到。标点的悬挂式缩进和数字的奇特形式还是我标题字体的颜色。这种颜色看上去浓郁、高贵、不喧闹却自然雅致。甚至连装订线都选择的是这种红棕色。当发现这点时,不得不感叹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到位。牛皮纸也分为光滑的内封和有纹理的护封两层。护封常常让人忍不住摩挲。作为一个“断舍离”执行者,我以前常常把护封丢掉。(现在想来也是够二的。)在做了出版之后,才会把护封攒起来作为资料。我常常在想护封的意义是什么,直到有一天忽然想到,它就像是礼物或者产品的一层包装。这本《茶书》恰恰用了《我们仨》那样的牛皮纸作为外包装,但我觉得横排的纹理似乎更胜于《我们仨》。这样的护封让人怎么忍心丢掉呢?

这本书的整体装帧体现了简洁的特质,简洁得有些过分,却又似乎那么恰当。就像是日本茶道和茶室的内涵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编者是把这本书的内容吃透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外观和内容实现了完美契合。如果把它摆在无印良品的店里去售卖,我想也会非常撘的。而正如宣传语所说,无印良品和原研哉等都与日本茶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说明了什么呢?岂不是说明了这本书的外观设计也深谙茶道精髓吗?相比之下,其它版本的《茶之书》装帧花花绿绿,单看倒是贴近这个意思,但都没有这本书这样更好地把握住了内容的本质。

大谈了形式给人的美的享受,简直想要不说内容了。可是这短短几万言中包含的内容之广泛、思想之深邃、文笔之优美,渗透出的作家精神之健硕、意志之顽强又怎能忽略呢?其实有些内容我也只是匆匆掠过,对于日本文化又知之甚少,很多内容并不能理解。但通过读这本提纲挈领的小书仍然多了解了一些日本。为什么二条城皇宫室内简洁朴素,为什么很多建筑杂志上日本茶室空无一物,却就让人欣赏其中之美,为什么日本住宅室内看上去简洁、平淡,没有过多我们喜欢的一些装饰物等等,更不要提奢华的外表?日式的美学就是如此,而这是长久传承下来的。所以,建筑和物质空间真的就是一个外壳、是表象,不理解其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无法深刻理解建筑本身的。

不得不提的就是译文了,记得刚读了几页,我就被这种文字本身的优美打动了。翻译得如此优美,尤其是面对如此晦涩抽象的题材,足见译者的`功力。我于是忍不住发了朋友圈,表扬译者。然而我的一位作者给我看了另一个版本的《茶之书》的译文,同样优美,似乎不输于本书。我们探讨的结果是谁的译文更好,似乎很难下结论。因为翻译虽是“二次创作”,是依托于原著,但本身仍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那么本文的翻译是不是“过头”了呢?会不会偏华丽了一些呢。这是我后来想的。因为有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英文就是非常简洁的,甚至很“直白”的。这真是我的苛求了。

如果说这本书有那么一丁点儿瑕疵,那么就是宣传语中所说的“每页都能够像精装书一样平摊”没有完全实现。个别页和前后页面多少有一些粘连,而这种工艺上的少许不足应该归因于技术上不能完全实现。作为书本身来说,这本书的工艺已经足够追求完美了。致敬并感谢编者、作者、译者。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28

有时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样,纵横华夏大地,遍访名山大川去寻访文化,求索人生,让思绪在一个个历史的烙印前飞越浩浩广宇,俯视芸芸众生。可此刻的我只能“泛舟题海上,枯坐书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让我的心跟着余秋雨先生,一起进行一次“文化苦旅”,一起边走、边看、边思索......

漂泊远方

人为什么要漂泊?

为谋生吗?这是肯定有的,不然历史不会留下那一串摄人心魄的词语: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但,漂泊仅仅为了谋生吗?

突然想到了李白,这位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此刻的学者对于他的籍贯都还存有争议。李白可称得上是才气纵横,笔尖一点,即成浩浩太平正气;绣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风,以他之才,仕于台阁,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调羹,美人呵笔,还能够文章传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气与墨香,流泻在整个神州大地。

也许,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质朴、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荡涤干净。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对他来说,“醉过之处,皆非他乡。”远离故乡又能怎样,有酒、有诗、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个的话,那就是生命!化生命为一场伟大的漂泊,在这漂泊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在这漂泊中把生命荡涤得如同水晶般明彻,让生命绽放出惊世亥俗的瑰丽。

我真想成为一个这样的漂泊者,任猎猎西风撕扯着我的衣角。而我,则义无返顾地走向远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我们曾骄傲地振臂高呼:“人创造了历史!”可当历史的滚滚洪流在我们面前奔涌而过时,我们会发现,自已是这样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苍海的一粒粟米。

我们是伟大的吗?如果是,那么那些以往叱咤过,呼号过,自以为把握住了历史方向的人,为什么最终都化为尘土,被来自历史深处的风吹得一干二净?

我们是渺小的吗?如果是,那么这尘一般渺小的生命又何以造就千年的礼貌史,我们之于历史,到底是什么?

人生之长,百年而终,比之千年的历史,确实可谓“白驹过隙”,百年的人生,再怎样瑰丽奇特,又怎能造就这漫漫千载人类礼貌史呢?

应当说,人类是智慧的。因为人类飞外传承(这也是人类“伟大”的原因吧。)人类很清楚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但不能丢,还要去发扬。于是仿佛一场接力赛,一个个由血缘连接起来的民族,从各自的祖先那里接过锤子和凿子,毕其一生去雕凿、修补,最终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类礼貌。

我们应当敬畏历史,因为那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写下的。但敬畏的同时,不要弯曲我们绷直的双膝,因为历史,我们也要写下去。

传承文化

很难想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会是个什么样貌。

前不久,我刚刚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实说,这本书有些难懂,其格调也略显沉重,可是,我在读完后突然惊讶地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居然是这么广袤与深邃,我仿佛触碰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虬脉纵横的皮肤,那种苍健的感觉,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国人,值了。可当敦煌、白莲洞、青云谱、柳候祠、天一阁。一个个千年的意像在我心头闪过时,我又浮起了另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让我浑身冰凉。

我们究竟还保有多少传统文化?有人说,这个问题太刻薄了,可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答不上来,那么我们对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华民族曾用同化力极强的文化征服了无数快马弯刀打天下的民族,但此刻,我们却在用冷漠摧残这种伟大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内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华民族到了这个地步,呜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车回家,各商店门口都竖立着高大的圣诞树,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该高兴,还是该悲痛......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29

苏轼曾说: 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题记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飞外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事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近乎废纸,心中想着 我连读书都不会吗? 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 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 。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 手自笔录 ,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 畅销书 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其次,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而连续的思考不失为静心的一个极佳途径。主动地去翻阅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检视后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脉络,将全书连贯起来,这使得你会沉浸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仅仅收起了平时的浮躁,更能帮助你解开在分散阅读时的疑惑,同时这种新的视角将会带给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这也正是分析阅读的价值所在。

最后,所谓的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才能做到。换句话说,这个层次教我们的是在阅读了很多书而又理不清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候,如何去系统的理解,辩证的分析,最终学以致用。在做主题阅读时,要在脑中同时思考多本书中类似的内容,无论观点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一层次才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或用起来的关键。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30

看完《九州飘零书·商博良》,不胜唏嘘。只觉得在九州坑里找到这么一本已完结很不容易。看到江南写出这种风格的也很不容易。看完之后觉得大病了一场,陷在里面出不去。

故事从一个写书的人开始,他在青楼里收集关于商博良的故事。一个年老色衰,但风韵犹存的妓女把这个故事婉婉道来。

故事的前半段一直在渲染云州密林的诡异,蛊术,巫民。以及走云荒的危险,九死一生。“走云荒,就是毒蛇口里夺金珠。”走了十几年的祁烈反反复复这样说着。这些走云荒的汉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马帮的彭黎,苏青,祁烈还有商博良,在密林里一路披荆斩棘,杀蛇,破蛊术,同生共死,似乎是情比金坚。

而故事的后半段却活生生撕破这份来之不易的情谊,把人性最恶的一面展示出来。说着生死患难,却终归是自相残杀,以死绝而终。

祁烈为了向大家介绍云州讲了很多故事。都笑称主人公是小伙计,仿佛和自己毫无关联。那些故事支离破碎,有时还自相矛盾。有些人信了,都死了。有些人看似信了,最后却杀了祁烈。无论怎么看,祁烈都是一个直爽,有毅力,有情有义的好汉子。终了,却发现,他隐瞒了太多的事。那些故事是假的,还是他亲身经历也无从可知。那十二个兄弟的死是他无心之过,还是他刻意设计也难以评判。权当他所说的话全是谎言,至少,有两处他的确发自肺腑地动了真情。一次在他到达鬼头镇,他深深眷恋地看了一眼。一次在他劝商博良离开鬼头镇。

蛊母说,离开的人,就不要回来。这话或许是说给祁烈听的。

他来过,又走了。所以带着一些人回来了。他没说实话,设计杀了些人,回来看了一眼,死在了这里,却也心甘。

至于彭黎,他所做的一切,都来自于贪婪。毒母说,外乡人把很多不该存在于云州的东西带进来了。她指的是贪婪。蛊母说,金钱,女人,土地,你们不就是为这个进来的吗?苏青说,我们不是,我相信彭黎。可最后彭黎杀了这个跟了他十几年的人,为了一个女人。

其实他们走云荒从来都不是拥有正义的理由。他们想赚钱,想要女人。把绸缎贩卖,带回很多蛊,然后回东陆高价卖出。他们贩卖兵器,金子甚至女人。彭黎太贪婪了,最后死在了女人的手里。

云州本该是一片净土,虽毒蛇毒蝎到处都是,但人与人之间本没有那么多爱恨。但来自东陆的人带来了太多的东西。贪婪,欲望,爱恨,金钱,权力。可全书中写的最狠辣的巫民们,却是人心最纯净的人。就像商博良最后说,你们不懂东陆人的心。

人心是最难懂的东西。而这些巫民不懂,他们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处理所遇见的一切。

商博良的人物塑造极其出彩。可乍看之下,怎么看都觉察不出什么性格。他总是淡淡微笑着,看什么都处变不惊,似乎内心冰冷得像一块石头。故事的最后借由说书人之口,却将他的人生勾勒了出来:

我说他其实早已死了,只不过是一具空空的躯壳,带着那只青玉色的.瓶子飘零在九州之间,想要找一个地方埋葬那只瓶子,和他自己。

其实他只是一个人间流浪的无心人与多情客。为情所困太久,渐渐消磨掉了原本多情的心。他和别人讲当年项空月南下五百里直取云中拜访谢玄,又在谢玄门前掉马而去的故事。他说,项太傅在抵达目的地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想问的答案。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寻寻觅觅,天涯辗转,没能抵达他的云号山,却在半途明白了什么,最后死去,还带着他淡淡的微笑。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弗吉尼亚·伍尔芙说:“人生的意义或许永远没有答案。”商博良或许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或许没有。祁烈说,你这样的人,经历了人世间最好的事后,就应该找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把命送了。

商博良当时只是笑,没说话。或许他是赞同的吧。在人间流浪的人,又有哪里是最好的归宿呢?

这是一个讲述着极端的故事。极恶与极善,只一念之间。爱与恨,也只是一念之间。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31

近几天通过阅读书籍设计师余一梅老师的《书衣魅影》,我深切感受到了书籍装帧的魅力所在,她对于书籍装帧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书衣魅影》一书使我对书籍装帧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梅老师在书中对她每一本代表作做了详尽的解释,从如何构思、起草,一直到最后的成书,不同题材、不同背景的书籍在一梅老师的手中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她为书籍披上了美丽的嫁衣,为书籍内容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效果。

《书衣魅影》这本书使我对书籍装帧设计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自己当前的工作,我作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可以将其中切实有效的部分能够转化为自己所有,并将其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工作当中。在书籍设计工作开始之前,我们要充分考虑作者的想法,在可以的.条件下最好能够与之沟通,并参考各种资料,做足准备工作后再动手。之后就是要确定书的设计方向,设计方向在一个设计师的脑海中可能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思想、一种情愫,它并不能通过具体的表现手式呈现在纸上,这需要与责任编辑沟通和阅读全书的方式来实现,通过与责任编辑的沟通确定设计主题,这是书籍设计的一个重要步骤,确定了主题以后,其它设计工作随之展开。设计师在书籍设计时不能只走一条路,要在脑海中形成多个不同的方案,自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更要有自信,这时要与责任编辑充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必要的时还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如果只是一个人埋头苦,忽略他人的想法,这样最后可能会被全盘否定,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是要有多个准备,但也必须要有自己最熟悉的风格,在这基础上,融汇更多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大潜能。几套方案形成以后要与责任编辑进行及时的沟通,让编辑进行确认,通过不断地沟通,各种方案的预算也必须考虑其中,比较之后才能形成最佳的方案。书籍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这中间设计师需要不断地与责任编辑沟通,要与印刷厂沟通等,这样难免会产生一些限制,设计师常常在某些设计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己最初的构想,比如一些纸张与工艺不能达成自己所要的效果,客户在设计上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设计稿可能与最后的成书相差甚远。在一定的时期内这个矛盾会一直存在,这需要设计师与其他合作者相互体谅,耐心沟通,在很多时候,设计师与客户的诉求是不一样的,设计师是出于对自己的感觉、设计的美感的判断,而客户更多的是对市场的判断,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平衡这两种差异,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通过阅读《书衣魅影》一书,我明白了“创新”对于一本书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书籍设计师所必备的素质,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这也是一梅老师在书中所倡导的。在这本书中书中,一梅老师通过很大的篇章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装帧形式,这就是创新的重要表现:特种纸的运用、内封面和外封面的设计、腰封的设计等等。特种纸的运用能够使这本书一下子与其他书区别开来,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能够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内外封的设计是书籍设计上的一大突破,这会使书的立体感加强,增加了书籍的收藏感,也能与读者进行很好的互动;腰封的设计能够分散某些不能在封面上直接表现的实用的东西,很多设计元素放在封面上是不美观的,但它们对于书的介绍与销售却有很好的效果,那么这些元素可以被安排在腰封上出现,作为书籍封面的搭配。还有比如特殊工艺的加工制作,这就需要中间各个环节包括设计师、印刷厂、编辑等等进行协作,共同完成一本书。一本书的成功往往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功劳,也包含了很多其他人的心血,写作、排版、校对、设计、印刷、发行…上百人为这一本书而付出着,所以我们也必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为书籍做装帧设计是一项有趣而艰巨的任务,设计师的职责就是为一本书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我们设计还是要从能展现文学、图片之美为要务,配合好编辑共同将一本书成功地推向市场。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32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结构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尽管分析阅读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主题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阅读行为要围绕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主题,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单单是上述这个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 篇33

又是五月槐花香。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沐浴着馨香。回眸一路走来的与书为伴,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活动真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反思我多年的教学里程。让我深深得认识到如何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重要性,多少年来,我一直摸索着,探究着怎样让我的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前些年我曾尝试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的方式方法,但都因为学生读书的条件差,教师的指导受限制而搁浅。今年,我接任的学生和家长,本身的素养比较高,家庭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家长对学生读书的愿望愿意满足。我捕捉到这个信息之后,立即在教学中实施我多年的这个夙愿。

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也正在与书为友,从学生一入学开始,老师们充分利用学校每天早晨的精彩晨读时间和中午的读书时间,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经典。渐渐地,学生读书的兴趣浓了,谈论读书的话题多了,还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和词汇。每天早晨持之以恒的晨读,使各班学生两学期就诵记了《弟子规》、《三字经》的全部内容,大约两千字左右。在期末学校的诵读汇报中,一年组的学生诵读受到了学校的格外好评。

在课堂教学当中,利用文本的不同特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比如:我在写话练习中,充分利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他们指导,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按照兴趣去写,想写什么写什么,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引导孩子去观察、体会、感受,写话只要能够叙述完整,让他们不断有写作的欲望,当他们在习作当中语汇不够丰富时,我就适时地给他们“出点子”,想办法,修改他们的写话时,运用名言警句,格言诗词来批阅。大量的运用四字成语,或者成语来表述,好多学生不解其意,纷纷询问,我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当翻译,学生们都很惊奇,他们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的知识?我就告诉他们:老师是从书上学来的,再卖给你们。许多同学说:老师我也爱看书,我怎么就记不住呢?我抓住这样的机会,向他们推荐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去记忆,并和学生达成协议:一个月以后,我们来共同检查自己这样读书的效果。果然,经过几个月下来,在我召开的谈读书体会的小型读书会上,所有爱读书的同学,只要是按照要求读了书的同学,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词汇和语言。促使了带领更多的同学,一起读书。

我还利用课堂教学中有利的时机,也向学生渗透读书的好处,例如教学草船街箭时,我就在讲课前,拿出《三国演义》,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史学价值,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纷纷借书阅览。又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我也拿去《史记》,在课前让他们观看阅览,有的同学舍不得放下,我又适时地鼓励指导他们去读书。又如:我还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读书的指导。要求学习每一课时,首先要在课前收集资料。我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在课外书籍当中、网上去搜集,慢慢地养成了每学一篇课文,根据文本的要求,他们都去阅读,去搜集,日久天长,他们喜欢读书了,也喜欢积累了。我每个月定期查阅他们的积累本,读书感悟本,发现他们自己自觉地记录了许多名言警句,优美词汇,以及许多好词好句,精彩片段,以至于我有时,故意在教学中说我有词忘了,他们立即查阅自己的积累本,找出词汇,我又适时地鼓励他们这样做的好处,长此以往,我发现我的学生,读书的习惯养成了,语言表达丰富了,习作能力提高了。

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最佳办法。也许,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的读书习惯和读书的能力都还很薄弱,但他们有读书的热情,好奇心,探索精神。作为一个小学教师,能够顺应学生的爱好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我感到很欣慰,最近,我读到了肖川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他站在忧国忧民的战略高度,提出这样一个时代观点,我认为要想培养一个读书的民族,就得从娃娃抓起,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读一本好书征文12-06

读一本好书的征文10-22

征文:暑假读一本好书03-30

暑假读一本好书征文【精选】03-30

暑假读一本好书的征文04-26

寒假读一本好书征文12-30

读一本好书调研报告11-26

寒假读一本好书征文10-22

寒假读一本好书的征文10-21

读一本好书征文范文12-20

猜你喜欢